城市语境下医疗建筑设计的冲突与融合
城市交通、城市文脉、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当把医院放在城市语境中,我们的思考和应对或许会困难重重,但我们的创造和突破也会层出不穷。“交通一体化”“地域文脉”“城市功能融合”是我们应对现实冲突的思考与路径,希望通过全过程设计建造来寻找、证实其存在的价值及合理性。
现代城市正处于超乎寻常的突变中:膨胀的边界,更迭的产业,陌生的形态,它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闯入我们既兴奋又沮丧的生活。无论是交通还是生态,借助科技提升而熠熠生辉的城市表象与一直未能消除的城市危机以暂时和谐的姿态蛰伏并存,医疗建筑作为城市的特殊建筑类型,这种冲突带来的割裂感更为剧烈:常年拥堵的周边道路交通、刺鼻的消毒水气味、冰冷淡漠的场所氛围、急诊室外的嚎啕争执……此类种种,造成社会公众对医疗建筑的刻板印象与下意识的抵触、畏惧,城市光鲜欢乐的场所精神在大型医院周边极易发生异化与割裂,医院也成为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生死之门。
正因如此,对医疗建筑的设计者而言,需要不厌其烦地缝合、消融城市与医院的界限,尽可能打破人们对医疗建筑(尤其是医院建筑)的畏惧与成见,建立医疗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正常联系,力求构建“城市 -医院”的和谐共生秩序。
现代中国城市的边界正在迅速膨胀,大都市对周边地区人口与资源的虹吸,使得人群愈发密集,医疗需求持续扩大,由此引发城市用地被迅速消耗,医疗用地不断紧缩。此等现实条件促使医院建筑规模越发庞大、体量越发集约、病患接待能力急剧提升。即便如此,医院建筑在物理层面(高度拥挤)与心理层面(高度疏离)的割裂现象仍未得到缓解,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 - 医院”关系仍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问题,在城市与医院和谐共生的探索中,存在着各种困顿与迷茫,但值得建筑师与医院建设者思考实践,本文提出几条思路,期之引玉。
医院与城市交通的融合:“城市 - 医院”交通一体化
大型医院的人员流量仅次于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交通压力巨大。长期以来,国内很多医院利用院外城市道路处理院前交通,车辆排队进入院区。这样的交通策略不可避免地导致附近道路长期拥堵,不仅极大地影响就诊交通体验,还给城市区域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形成堵点。公交车辆、私家车辆及可能的轨道交通、甚至空中救援等各类不同性质的交通系统在大型医院处汇集,流线穿插、系统复杂,患者访客来院常有迷宫之感,对一些业界声望突出的医院来说,这一点尤其明显。为解决此类矛盾,设计者应转变传统的交通处理思路,让医院从城市公共交通的使用者变为参与者,具体交通策略可参考如下。
轨道交通与医院空间的联系方式示意
公共交通一体化接驳 城市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大型医疗建筑与其一体化接驳成为常态,公共交通系统与医院的无缝对接是连接城市与医院的第一步,以轨道交通为例,站点的内外连接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4类。
在大部分医院建设项目中,轨道站点、公交站点常位于医院周边,同时为医院及周边区域提供服务,这样的设置缓解了很多车流压力,但仍有站点接待超载的可能,如果规划条件允许,交通站点与院区直接联系是最为理想的情况。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与地铁的联系就属于此类情况,成都地铁 1 号线与华西天府医院在特定标高层通过步行缓坡直接联系,地铁快速通道总长 76m,与医院对接层高差为4219mm,采用坡度不大于 1 :12 的缓行坡道连接,消解了地铁与医院的高差并满足了无障碍通行要求。
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地铁对接层示意
车行交通综合处理 与机场等交通建筑类似,医院存在大量即停即走和暂时停泊的车流,可借鉴交通建筑的外部交通处理方式,设置专用的交通环道或交通层,高效引导车流下客驶离或入库停车。
地上立体交通——场地高差处理也许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但只要处理得当,也会成为建筑设计的亮点之一,当医院用地与外部交通存在高差时,这种高差关系可能是医院交通组织的天然优势。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为例,项目用地约有6m高差,利用地形高差可形成多个标高入口,院内可设置分区、分时、多出入口、单循环的高效立体交通系统 :高峰时段门诊车行入口为三车道单向进入,单向从住院广场地库出口驶出,主入口匝道缓冲长度可满足车辆院内排队等候需求 ;平常时段门诊车行出入口为两进一出,立体交通多层次疏导入院、临停车辆。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院前立体交通分析
下沉式立体交通——对于场地相对较为平整的建设用地来说,可充分利用开挖的下沉空间组织交通。以德阳市人民医院城北院区为例,大量的门诊车流均来自南侧主干道,导致南侧的车流压力巨大,因此将车流线引入场地内部,通过下沉广场将车道环通,把需要进入地下车库的车辆通过环道直接引入地下一层之后再进行二次分流。此外,这种方式可有效将门诊车流与急诊车流在空间上分开,保证了急救车辆的抢救效率。
德阳市人民医院城北院区下沉式立体交通组织
匝道式交通分流——根据场地外部条件,可以考虑增加辅道(匝道),将需要进入医院的城市车流分流到匝道,以减缓院区入口车流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在用地条件极其受限的情况下,建筑专业与市政专业、规划专业统筹组织呈现的医院与城市的交通关系,往往比单一专业的技术应对更加合理。在达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项目中,经建筑、市政、规划三方讨论后,沿医院面向城市道路一侧增加了一条专供入院车流的单向通行匝道,有效分流了车辆,缓解了医院给城市道路带来的交通压力。
达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匝道式分流交通组织分析
静态交通压力疏导 上述部分主要针对城市与医院间的动态交通层面,对于院内静态交通存在的问题同样需要综合手段应对,在保证院内停车位数量尽可能充裕的情况下,可考虑将一部分停车场改造为机械停车库的潜在可能。如条件允许,城市决策者可考虑医院与周边城市区块的一体化建设,在周边区块设置便于医院及周边人群使用的公共停车场。
医院与环境文脉的融合 :地域与文脉的在地性表达
作为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体,城市具有多样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建筑风貌,同时,各地地域文化与民风民俗的差异,又使得城市兼具不同的地域特色。建筑在城市中生长变化,改变城市,亦被城市所影响,二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使用恰当的建筑语汇,呼应城市的地域、人文、自然环境,也是建筑与城市融合的一种体现。以四川省老年医学中心为例,它毗邻成都最大的开放式城市森林公园——浣花溪公园,北接杜甫草堂,东临省博物馆,园内山水交融,饶有古趣。同时,为了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四川省老年医学中心还尝试消解了过于庞大的建筑体量,采用了院落式的布局方式,形成半围合的庭院空间。
传统符号、材料的简单拼贴或套用,很难同时满足医院的功能需求与城市的文化需求,这也是城市文脉与医疗建筑的矛盾冲突之一,为此,在四川省老年医学中心的项目中,我们将一部分川渝地域性符号通过现代建筑手法转译为适合尺度的表达方式,借此回应场地周边的地域文脉特征。
四川省老年医学中心(在建)鸟瞰效果
四川省老年医学中心(在建)透视效果
医院与多元产业的融合:医疗综合体的公共服务能力
医院建筑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它是非健康人群汇集的场所,出于对疾病的忌讳和恐惧,健康人群普遍对医院存在着抵触心理,这也是造成医院与城市存在割裂感的一大原因。但是随着现代医疗体系人性化和安全性不断增强,医学已经从单一型的“治疗疾病”逐步转变为复合型的“健康管理”,这促使医院需要一个突破口来打破固有界限,将自身资源与城市资源融合共享。城市多元产业与医院本身医疗服务的融合将大大改善医院冰冷坚硬的普遍氛围,带来医院建筑与城市其他泛医疗、非医疗产业融合的全新契机,即“医疗综合体”(Medical Mall)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多元化商业元素与泛医疗服务产业在医院中的大面积植入,较为全面地填补了医患、市民的人性化需求的短缺,咨询、保健、康复、购物、美容等不同层次的服务能力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性需求,打通了医院服务落脚于全面健康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在保证高质量医疗水平的同时,德阳市人民医院城北院区充分考虑了商业等综合服务的配置,在院区开放的城市广场中引入了丰富的业态形式 :餐饮、零售、健身等,医疗服务街横向贯穿广场,形成了具有商业活力的空间氛围,打造区域中央广场,激活了城市活力,形成城市医疗综合体。一方面,院区内的城市广场为院内的医患提供服务,它将开敞优美的公共景观空间置于城市公共空间与医院内部公共空间之间,弱化了界面,此种空间变化会给病患心理带来细微的积极变化 ;另一方面,院区内的城市广场对周边社区也保持着开放友好的姿态,人们可以在不经意间就进入医院用地,加上广场内的景观植物、文化小品的点缀,彻底消除了医院与城市之间的界面分隔感。
德阳市人民医院城北院区城市广场效果之一
德阳市人民医院城北院区城市广场效果二
德阳市人民医院城北院区城市广场效果三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医院对城市更新的回应、“城市 - 医院”空间节点的融合……还有太多消除两者矛盾冲突时要面对的现实命题,在此暂且不表。总之,作为服务型的公共建筑,医院应是一个外向的、友好的、人性化的空间,不应是围墙环绕的自闭性建筑或冰冷均质的“治病工厂”,医院需要与它所在的城市建立和谐的共生关系,需要容纳一部分适于它的纷繁复杂的城市功能。医疗建筑正在从“理性空间”向“情理兼容的空间”持续演进,建筑师应有所思考,规划者应有所权衡,决策者应有所担当,多方的协同努力才有可能消融目前城市语境下的医疗建筑的种种矛盾,缝补城市与医疗建筑之间的断堑。
编辑:胡冰
城市有机更新,传承历史文脉
资讯
建筑世界
获奖案例
案例
聚焦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