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4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绿色医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绿色医院”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以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院为案例,阐述了绿色医院建筑设计特点和节能措施的实践总结,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绿色医院还需要从管理和服务角度去推进落实,着力打造“低碳、环保、节能、智慧”的建筑。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绿色发展、绿色生活和绿色建筑的重要性。绿色就是自然、生态、低碳、环保、节能的总称。而绿色医院建设是在医院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以及符合医疗流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病人和医护工作者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绿色医院建筑评价工作,中国医院协会组织编制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并自 2011年7月起试行。为进一步规范绿色医院建设和评价,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53-2015),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推行“绿色医院”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院自2012年9月启动筹建工作开始,一直把“绿色医院”作为建设规划及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建筑设计规划初期就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患者的就医需求,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突出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着力打造“低碳、环保、节能、智慧”的建筑。本文主要从建筑设计角度阐述在实践中体现的绿色医院建筑设计特点。

一、科学选址,提高区域内患者就医可及性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院项目选址蚌埠市淮上区龙华路与昌平街交口,此选址符合蚌埠市区域卫生规划要求,不仅能够覆盖市区内较多服务人口,而且能辐射皖北地区市县,承担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服务要求。同时,与本地其他多家大型医院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同一区域重复建设,有助区域医疗水平和健康保障能力提升。蚌埠市淮上区作为人口大区,但没有一家规模化的二级以上医院,对辖区居民的医疗保健和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缺乏强有力的医疗卫生保障。一家具有大型综合性三级医院的落成将彻底解决淮上区25万居民及周边至少150万人民的看病问题,同时能加强对皖北各市县广大群众疑难重症病例的救治能力,提高区域内患者就医可及性。

二、整体设计模块化布局,保持医院发展可持续性

医院占地面积18.8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床位3000张,设停车位3000个。该项目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按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要求设置。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医院的整体布局以医疗区为中心,医疗区布局以医技为中心,采用环绕式布局,放射状生长式发展模式。总体建筑结构布局既满足近期需要,又考虑二期发展,并为远期发展预留用地。项目一期总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容积率为1.0,绿化率为45%,设置床位2000张,停车位1550个。医院一期建设项目含8个单体,含门急诊、医技、病房、儿童医学中心、全科医生培训、感染性疾病中心、后勤辅助用房等。

医疗水平的高速发展带来医院功能布局的常变性,促使医院的建设规划不得不考虑当下和长远发展的兼顾,保持高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整体建筑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块化设置方式,将医院的医疗区集中在中心部位,各功能区通过医疗街紧密联系,形成集中的医疗区。将科研教学、行政办公、后勤辅助、感染门诊等功能区围绕医疗区发散布置,并通过设置 “双环”的交通体系将医院的各个功能串联起来。整个医疗区又以医技为中心,门急诊、住院、专科分中心等各功能区域均能便捷的到达医技区域,方便病人的检查及治疗,缩短就诊流线。二期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主医疗街向东西两侧延伸,与一期医疗区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综合医疗区。在院区内的东南与西南侧预留了两处远期发展用地。规划布局既满足医院的近期需求,功能完善,造型完整,又充分考虑医院的二期发展,并为更远期的发展预留用地,满足医院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模式的需求。

三、院内外全网立体式交通,提高运行效率     

医院南临龙华路,东临昌平街,西侧和北侧为规划道路,基地四面环路,公交站点临近设置,公交线路贯穿全市区,市内出行交通便捷。南望千里淮河蚌埠第一闸口,北靠连通皖北地区的宁洛高速蚌埠出口,比邻通达三县的汽车客运北站。院区内设有地面救护直升机停机坪,直径30米,最大起重10吨,带夜间助航起降功能,可停靠多种机型救援直升机。全方位、立体式打通水上、陆上和空中救援通道,便利各类患者交通需求。

院区内实行内外环路设置和功能分区,人车分流,地上地下交通贯通。门诊急诊、医技、住院和专科病房集中在院区中心,形成一个患者和医护人员相对集中的医疗区,用“内环”道路分隔。将科研教学、行政办公、后勤辅助、感染门诊等非医疗区和需独立设置的功能区围绕医疗区分散布置,用“外环”道路串联。外环在南北主入口处分别与两个地下车库入口相连,既分散车流,又减小院区主出入口的交通拥堵。结合医院内部功能形成内环与外环“双环”式交通体系,内环相对形成区域性的独立,两环之间又通过内网道路衔接,使各个功能区便捷的串联起来,并使医院道路交织成网,满足消防要求。 高效、清晰、便捷、畅通的“双环”道路交通体系,为医院的良好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四、分类扩容,解决医患停车难题

医院机动车停车采用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地上停车结合医院南北向的两个主出入口,在院区入口就近位置设置集中的地上停车,并且采用绿荫式停车场。两排车位之间种植高大树木,既可遮阳庇荫,又增加医院绿化面积。停车位均铺设嵌草砖。此外,双环道路延边可设置停车位,供医院各个区域的患者和工作人员使用。地下停车采用集中式布置,适当增加地下室层高,保证设置立体停车库的需要,以适应医院远期停车扩建要求。

医院非机动车停车位集中设置。为有效分流主出入口的交通压力,在南北主出入口两侧各设置一处带遮阳的非机动车停车棚,可停放上千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以及摩托车等。车棚内预留电源,可安装自助充电装置,方便使用。

五、绿色医院建筑设计

(一)优美的景观设置,打造“花园式医院”。 根据规划布局和医疗景观使用功能,医院室外景观划分为八大功能区:诊疗出入口区、复健活动区、康疗休憩区、静养康体区、休闲交流区、疗访出入口区、室内庭院、屋顶绿化。并根据它们的辐射区域,划分出公共开敞空间和私密性空间,设计时相对应的有的放矢。六个集中的景观庭院,分散于医院的各个位置,使患者在院内一步一景,处处都能享受到优美的景色,并可提供休憩的场所。在医院的西侧保留了原有的水系,加以改造,形成内湖,为医院增添了景观亮点,改善局部小气候,提高舒适度。室内景观也进行了独特的设计,将绿化庭院引入到医疗大厅内,并在医疗区的中心部位形成两个优美的绿化庭院。结合医疗街,为患者提供一个开敞明亮,景色优美的候诊空间,使其真正感受到“花园式医院”的特色。并将庭院局部下沉至地下一层,改善地下的通风采光环境,并紧靠交通核心,便于快速找到目标。

室外通过采用透水砖、线形排水、雨水收集净水库等方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采取“海绵城市”做法,打造“会呼吸”的弹性院区景观,使绿色循环。为患者、医护人员提供缓解压力、互动交流、舒缓放松、绿色阳光的健康环境。

(二)注重自然采光通风,打造绿色医疗空间 。在门诊医技区设计了多个采光井,解决了自然通风采光,又将绿色和阳光引入建筑,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明亮、舒适、温馨的绿色生态环境。通过一次集中候诊厅和二次候诊廊,实现患者分级候诊、治疗,方便管理,提高就诊效率和舒适度,一次候诊靠近东西主医疗街,并正对中心庭院,使候诊空间开场明亮,易于辨识,患者在候诊时能够欣赏到优美景色,减缓患者紧张的情绪,体现医院的人文关怀。病房楼地下室办公区集中的区域设计了采光井,保证采光通风,改善地下室的工作环境。不论是患者,还是医务人员,不管是在一次集中候诊区,还是在二次候诊廊,总有一个方向可以面向开阔、眼见绿色、迎接阳光。随时、随处的景观有利于减缓患者紧张的情绪。

(三)贯彻“四节一保”即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理念,采用多种节能技术,引入多种生态技术,创造低能耗、高舒适的绿色医院建筑。在创造良好微气候的同时,引入雨水回收、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建筑结构节能一体化设计(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系统)、轮转式热回收空气处理系统、绿色节能灯具、智能照明控制、减少电源谐波干扰等生态节能技术。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控制噪声,优化空调节能系统,实现绿色医院的建设目标。

屋面上采用聚光式集热器收集太阳能,确保最大的集热效率。公共卫生间洗手盆采用感应节水龙头,小便斗采用感应冲洗阀,在保证节水同时又满足了非接触要求。蹲式大便器采用脚踏式自闭冲洗阀,坐便器采用3~6L冲洗水箱,病房内淋浴器采用节水型喷淋头。冷热水系统按照科室或护理单元计量,水表远传,有效控制用水总量。照明均选用节能灯具,公共区域照明控制采用分区及分区集中控制方式,选用节能型干式变压器,大型设备临近变压器,降低空载损耗。室内装修多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为患者打造一个优质的就医环境。 

(四)功能布局优化,资源有效共享。充分考虑相关科室诊疗相关性,就近布置,如检验科及功能检查科就近布置;产科与产房就近布置;门诊输液与门诊药房相连布置;手术部与病理科和输血科上下对应;手术部与中心供应室通过洁物专梯和污物专梯垂直联系,避免二次污染。整合资源,共享资源,避免人员的重复配置,如门诊挂号收费与急诊挂号收费共享,门诊输液与儿科输液共享,手术中心、介入中心与门诊手术共享共同形成综合手术区。在地下一层设置物流中心,将药库、器械库、物资库等各种物资库房,统一就近布置,方便医院的物资采购与物资发放,统一管理。病房楼每层设置两个护理单元,既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又减小电梯运行压力,提高医院运行效率。

(五)立体式洁污分流,避免交叉感染。污物通过污物专梯汇总到地下一层各区域垃圾站,定期通过专车统一收集,并通过东侧专设的污物出口运出医院,洁物通过地上各层运送,行成立体式的洁污分流。

六、人性化医疗流程设计

(一)室内采用现代化医疗街体系,既可方便联系门急诊区、医技区和病房区,又可便捷联系二期发展区域。同时医疗街上布置了大量公共服务设施,流线简洁明了。通过优化布局,最大可能缩短就诊流线,确保每一位患者无风雨、无障碍抵达医疗区域内的任何一处医疗功能点,切实方便患者和家属。 

新院室外景观按开放式公园打造。围绕内环全程设置健身跑道,设有锻炼区域,包括灯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儿童乐园,运动、康复器械等,为健康人群提供健身、锻炼条件,为患者康复提供高标准康复环境。

(二)遵循医患分流原则,病员和医生分别从各自的入口和专用通道进入医疗区,严格分流,分区控制,既减少了交叉感染,也可以从容应对突发医疗事件。合理配置电梯,病患和医护人员各自有专用电梯,并有效缓解人流、物流压力。住院大楼设置手术专用梯,缩短手术路程时间,能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有效抢救,体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医技科室设置患者专用更衣间,避免患者随身物品对检查仪器的干扰,又保护患者隐私和物品安全。

(三)病房多数布置于南向,保证了每间病房都有良好自然采光与通风,充分享受到阳光沐浴。宽敞的病房以及衣柜、电视机、淋浴房等辅助设施,真正让病人体会到家一样的人性化关怀。病房内卫生间采用切角处理,扩大了房间内转弯半径,便于医用担架车通过,也便于护士监护。同时,建筑设计引入智能化理念,包含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广播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移动通信覆盖系统、视频示教系统、信息显示系统、护理呼应信号系统、影像通信系统等,可大大提高诊疗活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四)人性化便民设置。检验科采样窗口旁边设置专用卫生间,通过传递窗口与检验区相连,使患者在大小便取样后直接通过传递窗口送至检验科,有效避免对公共交通的污染。每层均设置挂号收费服务区,方便患者就近使用。注重无障碍设计,各主要出入口均设计为无障碍缓坡,同时建筑配置无障碍电梯和无障碍卫生间,盲文提示等,方便了病员和残障人士的使用。儿童医学中心门口专门设置儿童休闲、游乐区,为患儿营造适宜就诊环境,减缓患儿的心理压力。

(五)打造多学科诊疗中心,方便患者就医。 急诊按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妇产中心、儿童中心等五大中心设置。门诊按头颈、胸部、腹部等人体部位设置诊区,便于患者选择诊室。住院打破内外科界限:形成神内+神外、消化内+肝胆外等多学科联合诊疗病区。 

七、绿色医院建设的思考

医院不只是医疗活动场所,也是社会公共聚集场所,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绿色医院建设的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多因素的综合评判结果,既体现在基础建设的硬件方面,更体现在运行管理的软件层面。虽然我院在规划、建设方面尽可能考虑到绿色医院的要素,却因为受到投资概算的影响,其中的节能环保措施也存在应用不到位的情况。现有的节能环保措施、绿色医院设施设备运营中能否真正发挥效应,切实体现其价值,还需要从管理和服务角度去推进落实。绿色医院建设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总结、思考、改进、创新中,进一步完善、提高,让“绿色医院”的理念在医院从上到下深入人心,融入医院各项具体工作,进而能得到社会支持,并吸引广大患者主动参与绿色医院建设,共同为创造健康、舒适、节约、环保型医院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耀军,鞠爱群.建设以人为本的节能型医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6):469-471.

[2] 叶炯贤,苏秋阳,许崇伟,凌丹.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创建绿色医院的理念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0):797-799.

[3] 羊轶驹,曾娜,沈敏学,孙振球.绿色医院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8(9):949-953.

[4] 金伟,沈崇德,郭磊,彭贺.大型医院科技节能整体解决策略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2):54-55.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马志晖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