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区知识城南方医院:园林中的医院
广州市黄埔区知识城南方医院(九龙新城综合医院)主体建筑包含门诊医技楼、住院楼、行政科研教学楼、后勤保障楼、高压氧站、污水垃圾处理站、地下室(含能源站设备用房)及外部连廊,且根据项目医疗模式定位,在平面流程上还采用了科室关联矩阵图进行功能布置。
广州市黄埔区知识城南方医院(九龙新城综合医院)项目选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中部九龙新城,北临四横路,东临四纵路,南临五横路,西临三纵路。项目建设床位1000个,用地面积约为8.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0.23万平方米。
建设用地开发
项目四周均为规划道路,仅西南侧为已建的住宅用地,用地红线形态为不规则的菱形。医院整体布局结合周边建筑和道路规划情况设计,将医院病房楼的主要朝向设计为南北朝向,同时与周边道路形态呼应,形成局部转角的布局;将门诊医技住院楼设计在地块中间位置,避开西南侧住宅建筑对住院楼采光的影响,争取最大的采光通风面;地块西侧为城市公园用地,将其与北侧的集中医院花园连在一起,同时在门诊急诊楼顶设置屋顶花园,将自然园林融合于规划中。
知识城南方医院鸟瞰图
知识城南方医院正面图
总体规划布局
项目主体建筑包含门诊医技楼、住院楼、行政科研教学楼、后勤保障楼、高压氧站、污水垃圾处理站、地下室(含能源站设备用房)及外部连廊。通过对医院模式的探讨和对未来医院门急诊楼和住院楼关系的前期比对,我们确定了最符合医院实际发展需求的布局要点:以门诊医技楼为中心,住院楼位于中心的北侧,行政科研教学楼和后勤保障楼分别位于门诊医技楼的西侧和东侧,形成相对稳定及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所有建筑主体主要为南北朝向,同时呼应周边道路的走向,部分建筑的边界及形态与道路形成并行关系,减少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及冲突;场地内预留出院前广场和后花园两个大的室外花园空间,同时在建筑周边局部区域设置小型庭院;院内尽量减少人车交叉,车流尽量进院即进入地下室,医院内部道路主要供人流使用;院内东北面为高压氧站和污水垃圾处理站,均远离主体建筑,同时也不对主要的城市道路造成干扰和影响。
地块内部的交通规划极大地体现“高效分流”的原则,项目用地在周边四条规划路上都开设了车辆出入口,都可就近直接驶入地下车库,不影响地块内部的人行流线,同时在地块内部考虑部分临时停车位置,满足医院内部临近建筑停车需求,就近设置救护车停车位、出租车停车位和货车停车位,在各栋建筑周边布置部分非机动车停车位。
院内的洁净物资由西北面的住院入口进入,在后勤保障楼的北面和东面设货车停车位,同时地下室也设后勤运输车辆停车位, 保证物资运输及药品运输的正常运行,满足各类洁净物资运输的可达性 ;而院内污染 物和医疗垃圾则由地下室的东北角运出,实现洁污分流。
医院各功能楼规划图
医院各功能楼出入口规划
医院入口前广场设置花园,两侧的行政科研楼和后勤保障楼设计有各自的休闲花园,住院楼北侧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独 立的绿化共享空间,门诊医技楼与多个院落相连,并设计了大量的绿化空间,每栋建筑均有花园围绕,形成连续完整的绿化 空间,提升医院的室外环境品质。
医院预留用地位于项目的东侧,目前为居民居住点,所以将这块用地规划为预留用地。该地块与住院楼及后勤保障楼相连,与项目北侧的花园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带。
工艺流程设计
根据项目医疗模式定位,保障医院的内部功能布局合理,本次设计在平面流程上采用科室关联矩阵图进行功能布置:
地下室接驳大厅 在医疗街的垂直下方前后两段,设计地下室接驳大厅,车辆通过地下停车场出入口直达接驳区域后,在接驳大厅外下客即走,或者在停车区域停放车辆,到访人群可以通过便捷扶梯或电梯到达访问区域,接驳大厅内设置明显的导向标识,指引行人到达目的地。
医疗街 所有科室沿医疗街成鱼骨状布置,避免医院迷宫式布局。门诊单元采用三段式布局,患者流线和医生流线呈“指状交叉”,最大限度保护患者隐私,保证医疗工作安静有效进行,缓解患者候诊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门诊区 门诊区设置天井,提升楼内整体的舒适性,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诊空间。儿科门诊与儿科病房同层设置,方便医生兼顾门诊和病房的工作。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情况。肿瘤门诊与放疗、核医学等科室竖向设置,高效的流线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就诊路径。中心药房与静脉配置中心紧密相连,药库集中共享,缩短药品传输路径,同时也考虑传统人工配送的出入口, 避免特殊情况带来的不便。
急诊科 急诊科相对独立设置,需设计便捷的独立出入口,与 ICU病房、日间手术室、中心手术室等部门邻近设置,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抢救路径,提高患者生命品质;与感染科邻近,最大化共享医疗资源;与放射检查紧密相连,以最快速度对急救患者提供影像支持,保障患者安全。
“鱼骨状”的科室排布
“三段式”门诊单元
采用“海绵城市”设计思路设计医院地面
绿色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包含节地与室外技术(得分85分)、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得分89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得分73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得分58分)、室内环境质量技术(得分73分)、提高与创新(得分4分)等,综合评分为81.35分,满足绿色建筑三星评价要求。参照《健 康 建 筑 评 价 标 准》T/ASC02-2016,主要包含空气(得分90分)、水(得分86分)、舒适(得分57分)、健身(得分88分)、人文(得分73分)、服务(得分7分),项目综合总分为 85.02分,满足健康建筑三星的评价要求。
根据《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本项目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结合区位条件(建筑、小区、道路、 广场、绿地)、自然地理特性(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对新建(含扩建、成片改造)和改建区域分区、分类制定相应指标体系,统筹总体、 绿地、道路和广场、建筑与小区、海绵型村镇各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绿灰结合、系统治理。坚持“绿色”与“灰色”互补,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网 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 岛有缓解等目的。
医院后庭区南侧花园效果图
医院后庭区南侧花园效果图
医院后庭区西南侧花园效果图
项目在建筑裙楼屋面设计了雨水调蓄系统,将楼顶、阳台等地的雨水收入雨水收集池,进行循环利用。室外绿地采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有效削减径流雨水,对城市内涝灾害防控和径流污染控制具有积极作用。
本项目引入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用于满足医院空调基本冷热负荷和生活热水需求。提出低温烟气余热再利用方案, 使整个三联供系统的综合热效率进一步提升,并在负荷中心采用现代能源供应方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高效利用天然气等能源。经过理论测算,本项目一次能源综合热效率理论上可达到85%以上。
本项目采用了BIM技术,并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包含策划与设计阶段运用、施工阶段运用以及最终的运维阶段应用。设计阶段的运用如下:通过对场地与交通组织的分析比较,得出最佳设计方案;对辅助模拟空间方案比选,做出关键性规划;融合多项评估设计方案,方便各专业对接,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采用视角模型设计,运用真正的三维技术来完成建筑设计;采用多专业协同设计,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等。
空间环境与文化特色
医院室内环境采用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将自然环境元素引入室内,共同创造美好舒适的空间环境,令患者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入口门厅 以舒适的暖色系线条营造空间的延伸及医疗街整体的动感。医疗街作为医院最重要的交通流线枢纽,上方采用玻璃采光顶棚,引入光线,同时设置遮阳百叶帘调整光线强弱,地面设置活动座椅及绿植,将医疗街整体融入自然环境中,为患者营造舒适愉悦的治疗环境。
诊室区域 不同科室设置不同的色彩识别系统,提供不同的氛围体验。在统一的色调及氛围中又设计出不同的空间层次。同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要求,设计不同的主题空间。卫生间靠外墙布置,有 利于卫生间通风,同时做到干湿分区,并兼顾晾晒功能。
架空层 在门诊楼、医技楼与住院楼之间的五层楼面设计了一个架空层,方便住院患者和康复患者活动,也接驳住院塔楼 来的活动人群,为他们提供康复设施、休闲区域及书吧等多样活动,提升医院功能及空间品质,满足高标准医院建设需求。
屋顶花园 裙楼屋顶延续五楼架空层的休闲活动空间,采用绿化屋面设计形成空中花园,屋顶花园成为除了地面外的第二大景观层面,并在其中设置慢跑步道、地面植被和垂直绿化,形成生态共享的环境。
公共花园 在住院楼北侧设计完整的公共花园,提供多样活动功能空间,满足多样需求。其中也设有室外慢跑步道,将人的活动与景观相互动。公共花园内设置健身活动区,安装多样活动器械,融入 健身健康理念。考虑广州地区炎热时间较长,住院楼北花园在广场区域设置喷雾系统和充电桩,为户外活动的人群提供良好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编辑:张鹏
蝶变——医院改扩建之路
印记
建筑视界
“中国医院建设奖”获奖案例
案例
聚焦
走进设计院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