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5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精神病医疗康复空间室内设计初探

作者: 叶 星 (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室内设计师 )

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病,我国对精神疾病的关注始于十九世纪末,比发达国家晚了近一个世纪,与此相应,在精神病医疗康复机构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我国也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研究学习国内外先进案例,结合环境心理学、精神病学、护理学等学科知识,以虚拟题目设计的方式,探索针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医疗康复空间的设计方法,主要聚焦在功能空间排布与流线设计方面。

       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病,我国对精神疾病的关注始于十九世纪末,比发达国家晚了近一个世纪,与此相应,在精神病医疗康复机构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我国也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研究学习国内外先进案例,结合环境心理学、精神病学、护理学等学科知识,以虚拟题目设计的方式,探索针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医疗康复空间的设计方法,主要聚焦在功能空间排布与流线设计方面。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早在古希腊时期,便有人对精神疾病进行过研究,在二十世纪中期,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对精神病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认为,精神病院是一种“全控机构”,这里规定患者的所有行为,同时,这又是一个通过人为力量造就的“社会丧失”空间,因为患者进入这里就意味着断绝了与之前社会生活的各种联系。

汉中市精神病医院人视图

       时至今日,医疗环境逐渐开始注重对使用者心理状态的关怀,精神病院的“全控”属性也在逐渐减弱。但是,由于其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导致其医疗环境的发展转变幅度较小,正在逐渐与大医疗环境脱节。而治疗周期较长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对于心理安抚的需求往往比对药物的需求更为紧迫。

       现阶段中国精神病患者大多徘徊在医院与社会之间,一边是集中的管理和高强度的药物治疗,另一边是完全开放的日常生活,供他们在这两种空间中过渡的康复医疗空间数量极少。本文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案例,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及分析,初步探索康复性精神病医院的设计思路。

患者入院流程


一、相关理论研究

       1. 环境心理学

       不同的环境对于使用者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空间层次

       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会在个人、家庭、邻里和社会这些不同层次的关系中展开,精神病患者对这种人际关系的把控能力很弱,在精神病医疗康复机构空间设计中,我们要通过设计调整空间的私密性,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恢复社会交往的能力。

       (2)私密性

       在公共空间中,个人活动或以小型集体为单位活动时,私密性就变得很重要,精神病患者尤其容易对环境包括周围人的行为产生情绪的波动。

       在精神病医疗康复机构环境设计中,可以利用隔墙、布帘等围合空间,提高空间的私密性。

       (3)领域性

       个人的活动空间不同,对领域性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领域性是界限的划分,除了墙体、玻璃等分隔实体外,色块、灯光,以及植物的应用等空间处理手法都可以帮助营造领域感。

       (4)识别性

       医疗康复空间的环境较为复杂,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患者和外来的探访者来说,空间的识别性很重要。通过节点空间的设计,颜色、材料、灯光、标识系统等设计,都可以加强空间的识别性。

       (5)知觉

       精神病患者对于外界的感知能力有所下降,为了配合治疗,在空间中可以注重知觉的培养。窗户的设置可以引进大量的自然光和室外空间,让患者接触自然,促进他们感觉的恢复。在室内空间中,可以通过材料、颜色、灯光等设计锻炼患者的触觉、嗅觉和听觉等功能。

病区划分及动线示意

     2. 精神病学

       精神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在医疗康复空间中,康复训练是治疗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技能、学习技能以及就业技能的训练。在空间设计中需要注意空间的多元化,为康复训练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机会。

     3. 护理学

       护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看护患者,进行专业的护理和辅助治疗工作,照顾其饮食起居等活动。医护人员工作范围广、强度高,应提供最便捷的护理路线。在设计中,护士站应紧挨病房,也可以将护士站打散为小型护理中心,分散设置在患者活动的区域。

康复病区

二、人群分析

       精神病医疗康复空间的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类 :患者、医护人员及探访者,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但需求有所不同。

       1. 患者

       精神病患者通常都具有容易激动、自制力差、敏感多疑、喜怒无常等特点,作为空间中数量最多的使用者,对于空间设计的影响最大。在精神病医疗康复空间设计中需要注意轻松氛围的营造,在细部的设计中体现人文的关怀。

        精神病患者对于人际关系的把控能力很弱,这成为阻碍他们回归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空间中应注意私密和公共空间的设计,使患者在其中体会不同的人际关系,恢复社交能力,为康复后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2. 医护人员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治疗的效果和效率是最大的需求,缩短工作核心与病室和病床的视觉距离与空间距离,是提高护理效率的有效手段。

精神病医院的医护人员工作劳累,身体和精神压力很大,精神病医疗康复空间需要为医护人员提供充足的休闲空间,供他们释放压力。

       3. 探访者

        探访者是精神疾病医疗康复空间中比较特殊的使用者,流动性强,组成也不固定。

医疗康复空间的组成比较复杂,探访者进入这个空间的首要目的是尽快找到需要探访的患者,因此,空间的识别性很重要。

       在与患者交流时,探访者对于私密性的需求很高。探访者是流动的使用者,应为他们提供短暂停留的空间,如小型广场、户外空间、走廊上的长椅等,这些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分隔手段划分为私密性不同的空间,为探访者和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家庭式疗养区

三、设计实践

       1. 功能分区及流线

       根据对国内外先进案例及文献的学习研究,医疗康复空间作为专科医院与社会之间的过渡空间,分别设置康复病区、家庭式疗养区和社会疗养区,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帮助患者更顺利地回归社会。不同治疗阶段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求差异较大,按照治疗阶段划分病区是比较合理的手段。患者可以和与自己病情相似的人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治疗取得成效后转换病区,看到自己的进步对于病情的好转也有正面的影响。

       在本虚拟案例中,门厅设置询问、登记、接待、谈话、院长办公室等空间,另外,通过地面材料的变化划分出广场,东南处留有一个半私密的小型交流空间,在必要的时候疏散或聚集人流。空间的南北向布置理发厅、超市、咖啡等功能,中间形成一条医院街。

       三个病区按照私密性排序分别设置于各个空间。

       在各个护理单元中,病室区域安排在尽端。空间尽端相对静止,在流线上没有形成环路,以此限制外来人员动线,保证空间的私密性。尽端与公共走廊之间相对开放的区域作为患者的公共活动区,包括康复训练的房间、阳光室、谈话室、用餐区等。在病室区和公共活动区之间设置护士站,将医护人员的功能空间集中,动线统一在内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疗养区

       2. 护理单元设计

       护理单元空间的建筑尺度和要素是影响患者心理最重要的因素。同一个护理单元内的患者人数既要保证他们容易产生集体归属感,又要足以使他们能够寻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交往对象。

     3. 病房及康复训练空间

       病房作为患者生活起居的基本单元,对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接近于住宅尺度的空间环境对于患者的身心康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住宅的舒适氛围中,患者更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空间设计最基本的病房单元以住宅尺度为依据进行设计。根据不同阶段患者需求的不同,病房分为单人病房、多人病房和无障碍病房。

       病房的入口采用推拉门,患者在室内可以自主控制开合的大小,掌握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关系。

       病房内设置床、桌椅、衣柜等必要设施,电话、电视、电脑等设备齐全,为患者创造家庭般的感受。在每个床头设置可以图画和装饰的软木墙面,允许患者对自己的空间进行个性化装饰,增强患者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在多人病房中,为保证患者的私密性,在个人空间处设置遮光帘,围合出属于个人的领域。

康复训练空间示意

       康复训练空间分为绘画室、音乐室、心理咨询室和体疗室,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空间,患者在其中活动的同时也接受治疗。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案例的研究分析,讨论了针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医疗康复空间功能排布及流线的设计方法。

       目前中国在精神病院设计领域的研究工作尚有欠缺,设计规范、资料和图集都很缺乏。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已建成的精神病院等相关空间也缺乏独创性和特殊性。因此,本文对慢性精神病患者康复空间设计的讨论,在中国精神卫生建筑及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张建国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