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4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状况与政策趋势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老龄化加速、慢性病高发,发展健康产业是应对“人口红利”缩减、挖掘我国“健康红利”的重要手段。

健康产业内涵外延

2014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将健康服务业定义为“以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各种服务活动”,并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将其划分为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

健康产业是指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国家统计局令第27号)

该定义是从产业体系的角度出发,将与健康紧密联系的服务及相关制造等产业包含在内的产业体系。

《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是这样分类的:

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事务、健康环境管理与科研技术服务,健康人才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健康促进服务,健康保障与金融服务,智慧健康技术服务,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服务;

健康制造业——主要包括: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健康用品、器材与智能设备制造,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

健康农业——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养殖和采集等。

健康产业连接民生和经济,产业链长、辐射带动作用大。发展健康产业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老龄化加速、慢性病高发,发展健康产业是应对“人口红利”缩减、挖掘我国“健康红利”的重要手段。

发展健康产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健康产业是少有的同时具备“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的三“型”产业,具有巨大的就业带动潜力。

发展健康产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健康需求是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长点;健康保险产业的发展是扩大居民其他消费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拉动社会总需求的扩容。

健康产业有明显的“逆周期”特点,在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能够有效提升了我国经济的防风险能力。

发展健康产业的政策措施

自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以来,各部门各地方围绕完善产业规划、放宽产业准入、培育特色业态、增强要素支撑、优化发展环境、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规划文本、规范标准、指引指南等。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产业政策文件库采集资料统计显示,2013年以来,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的涉及健康产业及其相关领域核心文件达到49份。 

1、推进健康科技创新,实现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新型国家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精准医学研究计划;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医学研究和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大力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完善医学研究科研基地布局。

推进医学科技进步——启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科技计划;发展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 

2、激发社会力量活力,实现健康产业多元发展

扎实有效放宽行业准入——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制定医疗、养老育等机构设置的跨部门全流程综合审批指引,推进一站受理、窗口服务、并联审批;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

完善社会力量要素保障——重点解决医师多点执业难、纳入医保定点难、养老机构融资难等问题;改革医师执业注册办法,全面实行医师执业区域注册;落实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的有关规定,在程序、时限、标准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对待。;积极发挥企业债券对健康产业的支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开展PPP项目示范。 

支持多元主体做大做强——打造一大批有较强服务竞争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形成若干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

3、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实现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健康旅游——国家层面遴选确定了第一批13个地区,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基地,形成一批健康旅游特色品牌,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健康旅游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打造一批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

健康养老——出台政策举措,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已开展2批次共90个市(区)。

互联网智慧健康——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

4、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优质高效发展 

建立健全健康产业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在新兴的健康产业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在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健康产业领域,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夯实健康产业标准化基础——加大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标准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培养和企业标准化人员培训;协助企业建立标准化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制定标准化发展策略、建设企业标准体系、培养标准化人才,更好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完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第三方质量可靠性评价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协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工作机制。

5、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健康产业开放发展

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逐步形成“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集政府间政策合作、机构间技术交流和健康产业展会为一体的系列卫生合作论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医疗旅游和养生保健服务,与周边国家建立跨境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扶持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境外投资设厂,鼓励在双边协商的基础上减少贸易壁垒。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健康产业竞争——鼓励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和服务贸易,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中医医院成立国际医疗部或外宾服务部,为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在边境地区建设民族医药产业区,提升民族医医疗、保健、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完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国家旅游形象宣传。

健康产业发展状况

健康产业发展总体势头良好,多样化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领域积极作用日益显现。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核算,2017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健康产业增加值)为56668亿元,比2016年(50538亿元)增长12.1%,占GDP比重为6.85%。

经初步推算,2018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健康产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63698亿元,比2017年增长12.4%,占GDP比重为7.08%。

对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的目标,2018-2020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年均增速需达到12.2%。

1.健康消费不断升级,健康产业规模不断增长

近年来,2015-2017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从1165元增长到1451元,增长了24.5%,高于同期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幅度(16.6%)。

从制造业看,2018年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3986.3亿元,同比增长12.6%,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速(8.5%)。

2.产业投资热情高涨,社会投资成为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健康产业成为社会投资关注的主要领域之一,持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7年,全社会卫生和社会工作固定资产投资从5175.57亿元增长到7327.8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1%。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从2048亿元增长到303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1.62%。

社会办医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势头良好:2015-2017年,民营医院数量由1.45万家增长到1.87万家,占医院总数的比重由52.6%上升到60.4%,床位数占医院床位的比重由19.4%增长到超过24.3%,卫生技术人员数占比从15.7%提高到19.0%。全国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净化机构中,社会办医也占据较高比例。


根据保监会数据,2015-2017年,健康险收入从2410.47亿元增长到4389.4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8.14%。

3.产业体系日趋完整,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总体看,我国已逐步形成覆盖一二三产,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医药产业、中医药产业、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智慧健康、体育休闲健身、健康食品等在内,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健康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日趋完整,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

发展路径上,各地都非常注重发挥资源、区位、生态等优势,以优势/特色产业(资源)为核心,逐步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全产业链协同推进。

总体看,我国已逐步形成覆盖一二三产,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医药产业、中医药产业、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智慧健康、体育休闲健身、健康食品等在内,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健康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日趋完整,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

发展路径上,各地都非常注重发挥资源、区位、生态等优势,以优势/特色产业(资源)为核心,逐步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全产业链协同推进。

产业发展路径上,以健康高端前沿为主体、医教研一体化发展 。如北京、上海、苏州、武汉等。其突出特点是以健康科技创新为引领,聚集高技术、高成长企业,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健康产业领域“独角兽”企业发展,产业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

以区域资源禀赋为依托,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局部高地。如贵州、云南、内蒙、甘肃、河北等。其突出特点是整合资源要素,实行差异发展战略,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的基础上,延伸拓展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加速,推动新动能蓬勃发展与传统动能转型升级

随着生物、信息等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推动健康产业呈现交叉汇聚、跨界融合发展态势,健康产业内部各领域之间以及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以及生物产业、现代制造、文化、现代农业、房地产、商贸物流等呈现多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产业投融资来源日益多元化,跨行业并购和研发创新不断出现,不断催生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有力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地方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创新政策体系,实现从单一性向综合性的转变,促进综合产业生态的构建与引导。

5.产业布局逐步优化,成为推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

随着产业体系的日趋完整和加速融合发展,各地越来越注重以健康产业的体系化发展带动产城融合。

按照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交互融合的发展方式,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的环境设计,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叠加融合,推动健康产业重大项目、知名企业加速集聚,实现健康产业布局逐步从园区化的点状布局发展到区域化、网络化的整体连片式布局,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将健康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从发展健康村落、健康小镇、健康县域经济入手,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县域健康产业带”等基层健康产业形态,以健康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贵州等地着力推进大健康与大扶贫融合发展,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组织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农业观光等新业态,推动健康药食材、健康休闲养生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优质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较为单一,供需结构失衡等的问题依然突出。

特别是社会办医普遍以中低端医疗服务为主,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较为单一,针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专业性、规范化的健康咨询与管理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端需求严重外溢。根据携程旅游网数据,2016年中国赴海外健康旅游的人数达到50万人次,是前一年的5倍。其中赴韩“健康旅游”的超过10万人次,到海外进行全身健康检查、早期防癌检查、心脏检查、全基因检测等体检的占50%以上,危重患者人数也在增加。

优质健康产品供给同样不足,先进产品以仿为主、以进口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

2015年我国保健品行业进口金额(69.74亿元) 远高于出口金额(17.97亿元)。

2.缺乏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

不重视根据自身实际做好科学规划,不注重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存在一哄而上、盲目招商引进,或者简单复制、千篇一律的现象;

把健康产业当成了一个“筐”,甚至以健康产业为噱头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地区之间目标客源趋同、同质布局和重复建设,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的无效供给,容易出现供需结构性失衡,极易形成新的结构性问题,不利于组团发展、形成合力。

3.产业融合和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健康产业总体缺少具有较强引领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品牌效应不强,对关联产业带动效应较弱,产业链短而不全,对关联产业带动效应有待提升。

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低,阻碍了产业集群进一步升级和壮大。

从地方实践看,部分地区仍以“粗放式”招商引资方式发展健康产业,重引进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对项目质量与综合效益考虑不够,所引进的项目相互之间缺乏产业活动上的联系;

许多“健康产业集群”呈现出一种松散的地理集中特征,各自发展,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与协作,产业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4.人才和技术等核心资源短缺

健康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目前面临人才、技术等要素制约。

人才短板突出。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 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端医疗保健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普遍供给不足。

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仍不完善,缺乏稳定、可持续性投入机制,医产学研企协同创新不够,科研成果与疾病防治实践之间存在“两张皮”问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医疗器 械等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薄弱,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亟待提高。

5.制度标准和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健康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滞后,难以规范产业发展。

特别是对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机构设置标准、服务标准、人才标准、技术标准较为缺乏,现行以行业、机构为对象的分业监管模式极易造成监管缺位或不到位,难以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

政府职能仍待转变,各地习惯以招商引资方式发展健康产业,重视区域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公共服务功能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相对滞后,金融、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等专业性服务发展不足。

健康产业未来政策趋势分析

需要把握好健康产业与健康事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协调配合。

健康产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直接相关,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发展健康产业必须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使健康产业与健康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双轮驱动”,确保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

明确政府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中的主导责任,避免削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属性和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责任。

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消除体制机制障碍,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催生更多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1、深化“放管服”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在国务院批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对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告知承诺制。完善营利和非营利分类登记管理制度,明确机构性质变更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加强健康领域监管创新  积极探索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对发展前景和潜在风险看得准的新业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对看不准的领域,加强监测分析,鼓励包容发展。

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社会信用代码为索引的健康产业机构和管理相对人信用档案,并依法推进信息公开。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开展信用评价,完善商事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

2、实施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提升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医学研究和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发展以“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为方向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推进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鼓励相关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平台,构建全链条、竞争力强的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推进健康新技术新产品应用  出台创新药物和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加强转化推广平台建设,促进医学科研成果转化推广。进一步加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推广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端医疗装备应用推广,在部分省市开展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试点。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合作建设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基地和培训中心,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 

支持开展健康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支持健康产业领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支撑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性健康产业众创空间,推动建立一批健康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

3、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集群集聚发展水平 

完善产业组织体系  支持大型企业做优做强,鼓励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重点培育一批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布局市场网络、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领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组织结构。在健康产业领域大力弘扬和培育企业家精神。

加强产业协同,优化区域布局  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健康产业,避免重复布局和同质竞争。推动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中部地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掘优势特色,因地制宜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结合脱贫攻坚,以特色产业为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健康产业加快发展。 

引导健康产业高水平集聚发展  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和现有健康产业各领域试点和示范基地,加强健康技术、产品、服务的融合创新,建设若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具有全球影响力、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健康产业集聚区。

4、加强政策支持,营造公平友好环境

强化财税金融支持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由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地方通过健康产业引导资金等渠道予以必要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健康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加强产业用地保障 依据不同服务门类特性及产业政策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地政策,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探索对知识密集型健康产业实行年租制、“先租赁后出让”等弹性供地制度。支持利用现有闲置资源兴办健康产业,优先满足健康产业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加强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激励政策体系  建设多层次健康产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与鼓励政策,夯实健康产业发展智力基础。

资料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胡冰

2021年8期

高质量发展康复医院建设

导航目录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