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州新城医院:现代综合医院总体规划布局新模式
本文以淮州新城医院为案例,对项目定位、整体设计思路、实施策略、方案布局、流线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本着“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强调“功能第一”的重要原则,将医疗卫生与康养服务相融合、诊疗与康复为一体、区域共享医疗联合体的发展新模式融入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模式,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就诊住院的医疗康复空间。
现代大型医院通常是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体,在进行医院建筑各栋单体的建设之前,必须对整个医院进行整体的规划,医院建筑是民用建筑中功能复杂的公共建筑,一所医院在整体功能设计中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体规划的优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旧式的医院已不适应现代临床医学对诊疗环境的新要求,医院建筑内部布局逐渐向各功能部门(门诊、医技、住院)组成一个合理高效的整体发展方向。
淮州新城医院效果图
项目概况
淮州新城医院项目规划用地面积 8.9万平方米,拟建建设规模约25万平方米,总床位数1500张,其中:淮州新城三级综合医院规划用地6.67万平方米,拟建设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床位数1000张;专科医院(心血管专科)包含共享医技中心规划用地2.26万平方米,拟建设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床位数500张。
医院的建设规模需要从区域人口结构模型、疾病谱着手,依照国家或地区的医疗保健规划以及标准进行规划。淮州新城医院建设项目拟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和一所三级专科医院,拟容纳床位数1500张,形成资源互补,区域共享医疗联合体的发展新模式。
医院的总体布局规划需要结合建设规模、发展定位来分配各功能建筑的体量、形态布局及各交通流线组织。《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对医院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等七项设施的床均建筑面积做了相应的规定,同时明确了各类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以及各单列项目房屋建筑面积的面积指标。根据相应的标准及医院的实际使用需求及当地城市管理规划对于建设地块的条件要求,可以确定医院的功能建筑关系、形态及七项设施用房的配比。
场地条件分析
规划定位
地块西半部用于建设淮州新城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功能定位覆盖淮州新城及其周边人口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地块东半部用于建设专科医院(三级甲等心血管专科),功能定位为淮州新城区域性医技及后勤中心,“大专科、小综合”性质的中高端心血管医疗、康复中心。
医院建筑的形态布局和组团关系首先要考虑的是医院的定位及发展方向,医院的组团关系中,常见的布局形式是以品字型、王字型等以门诊、医技、住院各功能依次分布的“大综合大门诊”的发展形式,而当医院的发展模式以中心制为主时,总体布局形式将会围绕各中心进行规划,同时需要结合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管理模式,合理的统筹建筑的布局,在满足有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医院的使用需求,并尽可能提供可持续性的发展空间和余地。
场地条件分析
场地条件
明确医院的总体形态和功能关系,结合建设地块的设置条件,在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综合医院建设水平,并要结合当地的日照、风向等气候条件,合理确定易感人群集中的区域、健康人群集中的区域以及住院楼、感染楼的设置位置和朝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病房和医务人员工作用房也需有良好朝向。项目地块南北宽210米,东西长420米,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场地内部存在一定的高差,场地最大高差32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双首层交通流线分析
布局推演
门诊 门诊的选址采取道路优先级原则,考虑各向人流来向及交通组织,满足了地块及周边配套的长远期发展。
双首层高程关系 场地设计遵循土地开发最优原则,尽量减少开挖,在不同标高段组织交通体系,形成最佳外部医疗流线。
住院部 综合医院与心血管病医院住院楼拥有最佳的日照及通风环境,前后视野无遮挡,住院楼间的空中疗愈花园为患者提供更多生活空间。
急诊急救 急诊的设置位置在下风向且能方便急诊急救流线便捷到达,应急救援路线合理。两个院区的急诊急救区域布置在同侧,并与胸痛中心临近,形成了集约高效的急救体系。
医技区 利用高程关系,医技区设置在急诊急救区上层,是高效医疗体系的最有利代表模式,实现共享医技核心理念。
住院部 综合医院与心血管病医院住院楼拥有最佳的日照及通风环境,前后视野无遮挡,住院楼间的空中疗愈花园为患者提供更多生活空间。中心庭院 通过自然坡屋面与场地交汇形成了内敛的景观庭院,其中水池既可作为院景,也可作为雨水收集池,达到了绿色环保的建设需求。行政与科研 行政生活及科研楼居于场地一侧,有独立的空间环境,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可以高效便捷地进入临床医学区。
覆土花园
景观环境设计
交通组织
医院的交通流线十分复杂,包括了人流、车流、物流等。综合医院的出入口不宜少于二处,结合出入口的设置,合理的人车分流、洁污分流、医患分流是建筑师在总体布局时需要侧重考虑的方面。
基地的自然高差使得建筑设计变得有多种可能,它为医院的交通系统组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利用原始地形的高差变化,创造了一个前后逻辑连贯的双首层访客到达体系。
人流主要分为患者流线、医务流线。而患者的流线首要根据易感区域、普通诊疗区域、儿科区域、儿保等健康人群集中区域进行设计,若医院附近有公交、地铁站点,还需考虑医院与站点之间的人流交通组织,流线便捷且不易造成拥堵。
车流还应细分为临时停靠上下客流线、地面车辆流线、地下车库流线,到访车流,离院车流。所有的车辆到达医院的流线应该是明确且便捷,避免对于医院及周边的道路交通产生较大压力,车辆到达医院后设置的停靠区域要考虑快捷性,方便患者下车到达诊疗区域,有条件的医院可通过设置专用的车辆接驳层或车辆接驳区域来提高交通效率。离院的车辆同时要考虑其快速的离散流线,且不会对入口和主要道路产生拥堵。医院物资的流线需与社会车辆的到院流线分流,且需要在库房设置专用卸货平台。污物的运送出口应位于建设地块的下风向,且要临近污物暂存用房,污物流线的设计需考虑将污物快速地转运出医院。
竖向交通设计
设计亮点
天穹之下的绿色枢纽 绿色环保作为淮州新城发展的主题,我们在建筑设计上结合了起伏的地形与花园式医院的理念去呼应,颠覆性地将覆土公园引入医院建筑,形成天穹之下的额外患者活动空间,并结合地形高差在各标高段组织车辆高效顺向的地进入,形成枢纽式交通空间。
一体化的互联共享 除开单纯医疗技术的共享,还有服务、后勤、环境的共享。不仅在形态上融为一体,在管理、运营、维护、信息化方面提出更深层次的融合。
安全高效的医疗规划 安全高效的工艺流程设计决定了医院设计的优秀程度,便捷的就诊流程、集中的共享医技、高效的抢救体系、舒适的病房尺度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就诊体验,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场所。
信息与物资的智慧科技 医院的智慧科技程度可以综合总结为信息流与物资流的现代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将信息化程度与物流自动化程度作为医院重点考虑的部分。在信息系统对建筑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两所医院共享共生,并引入 AGV、中型箱式物流、气动物流等多种复合物流设备。
智能物流传输系统
医院的总体规划不只是单纯的建筑形式和功能的组合,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行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设备的更替,都会对医院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在总体规划初期,坚持“以患者为第一”的首要原则,强调“以人为本”,将医院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融入到医院建设中,将“科学性、合理性”作为判断的基础,保证医院建设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提前考虑医院建筑在未来发展中的应变能力,让医院的总体建设规划更具有一些弹性。
编辑:马志晖
西行漫记
印记
建筑视界
“中国医院建设奖”获奖案例
案例
聚焦
亚明谈设计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