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

搜索
CHCC2025
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
筑医台
微信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由具体案例看医疗建筑与养老建筑的融合设计

随着老龄化的深化,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须顺应医养结合的发展趋势,优化有关功能结构,强化适老化的细节设计,从而为老年人群体创造更好的医养空间。

上海周家渡社区管理和综合服务中心项目

周家渡项目地上总面积17490平方米,地下建筑62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767平方米,由一座200床的社区卫生中心、一座342床的养老院以及一座为老服务中心结合而成,作为上海率先实行,具有先行实验性质的医养结合项目,其独特性对医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项目将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和社区养老院毗邻建设,由卫生中心为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提供医疗支撑和保障,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是一个让老人更放心的养老场所。同时,也可用医疗技术吸引老年人接受服务,从而提高社区养老机构的运作效益,从而反哺社区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营。有偿、低偿与无偿服务的有机整合,既共享了资源又提升了效益,在“保基本”的前提下,拓展了社区养老和医疗服务的生存发展空间,增强了社区服务机构的“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总体功能布局

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与为老服务中心三个部分,既有独立的功能定位,同时也都针对为老服务,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因为在社区本来就有一座社区卫生中心,新的社区卫生中心定位就偏向于老年医疗、体检等功能;养老院定位于介助、介护老人的护理、看护,是政府公办机构,为社会提供保底的基本养老服务;为老服务中心定位于社区为老的服务,为有自理能力、身体健康的老人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

(2)总体动线设计

社区卫生中心作为医疗建筑,动线设计要满足医疗建筑的规律,必须考虑病人、医生、家属、清洁供应、污物等多种流线,避免清污交叉、人车交叉,因此各种流线种类多,组织复杂,宜单独设立,便于解决流线问题。

因此卫生中心布置在基地北侧,同时临近北侧及东侧两条城市道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组织动线。门诊、住院人流主要从医院北侧道路进入,而后勤及医务后勤人员从东侧道路进入,污物流线则从西北角次要出口运出,这样医院的总体流线基本能做到人车分流和清污分流。

养老院和为老服务中心的流线主要考虑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区分动、静,以及不同时间的使用。东侧作为为老服务中心的主要入口,而南侧作为养老院的主要入口,两者形成各自独立的动线,院区的机动车从入口直接进入车库,也减少对地面人流的影响,为老人和就医的人群创造安全和更好的步行空间。

(3)使用人群分析

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与为老中心针对的人群既有各自的特性,也有很大部分是重叠的。社区卫生中心的主要使用人群是社区居民,组成主要是老人、小孩和陪伴的家属,以及医生、护士、护工、后勤、行政等人员;养老院的使用人群主要也是社区老人,陪同的家属以及护工、后勤、管理人员;为老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白天的服务和活动场所,再加上服务人员、护工、后勤、管理等人员。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三种设施中主要使用人群以及陪同的家属、后勤护工是相互重叠的,项目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提高项目整体运营的效率,改善老人的体验。

(4)运营时间

从运行时间来说,社区卫生中心和养老院是24小时持续运营的单位,而为老服务中心除了长照部分,基本是在日间运营。养老院与为老服务中心功能有更多的相通之处,老人的日间活动和康复等可以和为老服务中心共用。

综上,社区卫生中心主要提供医疗服务,既要满足医疗工艺要求,也要满足医院院感控制的规范,社区卫生中心宜独立布置;而养老院和为老中心具有更多的相通性,结合布置较好。同时,医养结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养老的老人能够同时享受到便捷的、有一定水准的为老医疗服务,所以建筑之间应该考虑方便的连接,因此,最终的总体布局应该是满足上述要求的逻辑分析的结果。

医疗建筑与养老建筑的融合

基于相似的使用人群,医疗建筑和养老建筑既有共通的需求,也有各自的特点。在病房/护理单元部分,两类建筑可以融合一致,在其他诊疗以及辅助部分,进行细致的适老化的设计。

(1)导向性

导向性对于室内空间的组织,医疗建筑和养老建筑使用人群的相似点,都要求清晰、简洁和良好的指向性。因为老人或者病患的身体都处在比较虚弱的状态,甚至出现记忆力下降的状况,在组织水平交通的时候,一定要突出主要通道,通过主、次要通道的尺度对比,加强空间的引导,使得老人更容易找到道路。

主要入口到主要通道及主要竖向交通,应该有直接的视线联系,和方便的可达性。空间尺度考虑老人的特点,使老人感觉亲切而不压抑。交通空间应尽量明亮,利于老人步行时候的安全。

(2)护士护理站/站空间



护士站/护理站的设置保证工作人员视线范围的最大化,有助于工作人员对老人的照看,提高了护理的效率。护士站/护理站可以照看到电梯厅和楼梯间,方便掌握老人上下楼层的情况,对于适时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一定的帮助,也保障了其安全,同时方便观察可能来到的人员。

护士站/护理站尽量兼顾走廊空间和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除了居室,老人接触到的空间很多都是在走廊空间里,可能会做偶尔的交谈等,护理人员如果可以看到走廊里的动态,不仅可以给老人安全感,而且可以及时的了解老人的需求。护士站/护理站到老人房间的半径不能过长,在美国的护理单元设计中,护理站到最远端护理房间距离为36m,在日本护理单元中,护理站到最远房间的距离为30-40m。

(3)护理房间的设计

对于护理房间,不同于普通的病房,老人待在护理间的时间更久,而且护理等级高的老人基本都是待在床上,所以这个空间更要考虑人性化的需求。但是现实情况中,护工的人数普遍不够,为了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单个的护理间人数宜在4-6人,这就带来了私密性的问题,同时,老人建筑的标准也建议每间人数不宜超过3人。因此需要在护理房间的设计上,需要引入更新的理念,来解决这个矛盾点。

常规的病房/护理间的设计一般是一个空间里设置4-6人(如上图),这样会造成相互之间的干扰很厉害,改善私密性的做法是把两间三人间打通,作为一个空间。

对于普通三人间,可以改变传统布局方式,把卫生间置于两个房间中间(如上图),这样既增加了采光面,又增加了入户的空间,便于通行、换床和护士观察。同时房间中间可以预留房门,使两间房间联通,成为一个6人间。

考虑到老人长期卧床的情况,最好可以做到每个床位都能有独立的窗户(如上图),护理间的床位不是单纯并排,而是错开位置,减少相互的干扰,同时使每个床位都有自己的窗户,可以享受室外的景色和阳光。房间中部的空间也可以作为老人活动、交谈以及就餐的地方。

对于私密性要求更高的护理房间,或者认知症病房这种对单间人数不能多的类型,可以把卫生间等公共空间布置在4人间的中部,通过帘子和折叠门等软分隔,形成相对独立的两间两人间。

(4)以餐厨为中心的后勤服务空间

设施内的餐厅空间具有分时段的使用特点,除了特点就餐时间,其他时间是属于闲置,综合这样的特点,可以使餐厅在用餐时间使用,在非就餐时间通过桌椅重新整理,作为老人的活动空间来使用。餐厅空间一般比较大,便于利用,老人在用餐之后愿意在此停留,晒太阳,彼此之间交流沟通,也有助于老人身体机能的恢复和保持。同时,餐饮空间可以作为多功能使用的场所对社区内的老人开放。

(5)新技术的影响

在5G时代来临的时候,数字革命、移动网络,带来了新的变革,对建筑空间的带来了新的影响。适老化、无障碍的设计可以配合更多的新技术和新设施,从而使老人使用的经验更好,也极大的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在周家渡项目中,采用最新的5G网络,同时利用为老服务中心,形成了一个为社区服务老人的指挥中心,社区内的老人都能体现在一个为老服务网络上。

对于活动不方便的老人不是单纯靠人力从床上移动到轮椅或者推床上,而是借助电动的转移设备,从而极大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无障碍浴缸、自动升降橱柜、案台,自动分析身体健康情况的仪器等等最新的科技成果,共同改变了护理的面貌。

未来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医养结合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方向。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必须因应这个发展趋势,优化有关功能结构,强化适老化的细致设计,从而为老人群体创造更好的医养空间。


参考文献

[1]杨上广,王春兰,吴柏均,等.上海老年人口医疗需求及响应策略——基于L街道跨年度问卷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J].科学发展,2019(02):104-112.

[2]沈婉婉,鲍勇.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优化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06):863-865+871.

[3]和武力. 城市社区中“医养结合”下的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此书籍为收费书籍

1799阅点(¥17.99)

编辑:胡冰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