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第一人民医院:集成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的“呵护的双手”
医院的建筑布局以“呵护的双手”作为设计灵感,力图为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构建一个地标式的建筑体,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呵护。复合多种功能的建筑综合体内汇集了多层次的流线,编织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室内和室外空间,与流线型的建筑形态相呼应,进而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交流的环境,提供舒适的康复与工作环境。
鸟瞰效果图@Gresham Smith
项目信息
项目总用地面积 18.7633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39.19万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 25.19万平米
主体医院 22.18万平方米
行政及科研中心 2.4525万平方米
感染性疾病科 5575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 14万平方米(3750个停车位)
高度和层数 65米(住院楼),共12层(不包括设备层)
总床位数 2600张
方案设计单位 美国Gresham Smith集思霈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设计总包单位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医疗卫生建筑设计研究所
用地开发规划图
与现代化国际医院相接轨
区位概况 南通位于长江口的北岸,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项目用地位于南通新区通富路与崇川路交界处,通富路东侧、崇川路北侧,该地块靠近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站点,紧靠东快速路。医疗中心片区结合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与地铁站形成有效的连接。
规划设计要求 该项目是南通市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满足南通市及周边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和高端医疗服务需求而建设的一所示范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甲方期望设计能够体现当今医疗建筑设计的最先进理念,使之为与现代化国际医院相接轨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设计思路
呵护的双手
医院的建筑布局以“呵护的双手”作为设计灵感,力图为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构建一个地标式的建筑体,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呵护。复合多种功能的建筑综合体内汇集了多层次的流线,流线型的建筑形态与医院内部的流线相呼应。不同层级流线的相互交错,编织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室内和室外空间,进而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交流的环境,提供舒适的康复与工作环境。
功能布局抛剖面图
规划现代医疗产业园区
设计师根据现代医疗产业园区的设计理念,考虑功能组合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强化科研与临床之间的紧密合作;结合医疗流程及不同人流、物流分流的要求和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要求,设计经济、高效、合理的布局;同时考虑两个地块的联系,以及分期实施的可能,完成“ 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规划。
每栋相对独立的住院大楼包含800张床位,在避免视线交互及采光干扰的原则下,这些住院大楼围绕中心庭园依次展开,以保证它们都有更多的东南向采光和更好的视野。空中花园及走廊将三栋住院楼有机连成一个整体,方便医护人员穿行。
北侧的外科住院与南侧的妇儿-内科住院外侧设置行政科研中心以及科研实验室,以促进科研与临床工作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外侧建筑可以在冬季有效地为住院楼阻挡西北风,优化区域微环境。
医院入口效果图@Gresham Smith
门诊区域靠近主入口,面向地铁人流,集中设置在一层、二层和地下一层,以层层退台结合屋顶花园的形式,以期为门诊引入更多自然采光和通风,营造一个利于康复的治疗环境,并降低运营能耗及成本。
主要影像科室和中心手术室设置在外科病房楼下,以方便患者转移。一期北侧设置教学及员工宿舍,同时为医院未来的扩展预留空间。
二期共享医技和专科医院通过二层空中连廊与一期综合医院相联系。二期工程围绕共享医技中心规划五个专科医院,每个专科医院按实际需要确定大约300 ~ 400 张床,各自通过连廊连接到共享医技平台。
多层次的流动
多层次的流动
为鼓励使用地铁出行,设计强化了与园区地铁站点的联系,患者从地下一层即可到达门诊和放疗中心,结合站点的餐厅、咖啡、商业零售,打造明亮、舒适、充满活力的地下空间。园区沿外围设置车行环路,主要人行流线则围绕中央广场,做到人车分流。门诊、住院、急诊、急救、传染科、儿科、体检中心和贵宾门诊分别有独立的出入口和下客区域,同时避免不同患者的交叉感染,并方便患者就近下车。基地东北侧设置专用的污物出入口,院内产生的污物经由坡道直接到达地下室打包收集。
车行流线示意图
停车以地下机械停车为主,设置地下停车位3100个,结合落客区域设置少量地面临时停车,同时利用教学楼、宿舍楼的首层架空作为员工停车或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地面停车位总计650个。
院内交通流线
绿地景观规划
为打造绿色园林医院,给患者、家属及员工营造一个利于康复及身心愉悦的景观环境,方案拟选用当地植物,打造富有南通特色的绿化景观环境,环绕园区,使大量的屋顶绿化为门诊区域营造全方位的景观视野;用空中康复花园和垂直绿化,为住院患者提供半室外的康复空间。
绿色建筑设计
建筑平面
地下一层 方案考虑了医院与规划中地铁线路的连接,在西地块的东南角,结合落客坡道和景观绿化,设置门诊和放疗中心,以方便患者从地铁站直接进入门诊区域。为优化自然采光通风环境,地下室设置了通高的采光井,并围绕下沉花园设置餐饮、咖啡和其他商业零售空间。另外,放疗区域可经由专用电梯直达。
西侧地块中心位置为医院的后勤保障及供应平台,毗邻卸货平台及中心药房,通过坡道定时供应洁净物品,并设置专用的洁净电梯。医院每层设置污物收集间,污物经由污物电梯到达地下一层,统一收集、打包后送由专业机构处理。
地下一层平面图
一层 建筑首层主要设置门诊、急诊、功能检查及放射科等。为分流不同的患者,体检中心、住院、传染科、儿科、贵宾门诊等均设有专用的出入口。围绕下沉花园设置主要的患者流线,方便患者快速定位并找到目标科室。
本方案创新地将门诊部分按科室划分为若干个组团,每个组团分为候诊区、就诊(治疗)区和员工区,各包括约50个单人诊室。各组团中心区域设挂号、收费、药房、检验、员工及供给区域,常规的检查和治疗在每个组团内完成,以减少患者的奔波和等候时间。同时采用模数化、通用化设计,使所有的诊室快速在标准诊室、急症诊室和留观室之间转换,并且根据规模需要灵活划分每个组团的大小。
医院的急诊中心设置在一层西北侧,独立成区。急诊与急救设有输液及观察室,并设置单独的大厅,救护车可直达抢救区。急诊与放射科就近设置,联系便捷。放射科按设备功能分区分别设置功能检查、放射、CT、MRI区域,并按现代医院的放射影像布局理念,患者与医务人员各成一区,设自用通道,互不干扰。
一层平面图
二层 建筑的二层设有门诊、门诊手术、内镜手术、术前(术后)、ICU 等。毗邻手术室设置血库、员工更衣等。门诊区域结合屋顶花园做每层退台式的处理,优化视野和日照采光。ICU采用和标准病房一样的布局,便于按照实际需求调整ICU的床位,同时优化ICU患者的住院环境。护士站及配套用房分散设置,优化医护人员的视野,以便更好地照看患者,同时缩短医护人员的步行距离。
组团式布局
三层 三层为医院的中心手术室、导管室、中心实验室、病理科以及透析中心。手术室的面积可以容纳杂交手术设备,并满足远程医疗的必要条件。手术部采用多通道式布局,使洁污分流,医护人员与患者、洁净物品共用洁净通道,另设污物回收通道。员工休息区域全部考虑自然通风、采光,以优化他们的工作环境。西侧的产科相对独立,自成一区设置剖腹产手术、妇科专用手术室、LDR产房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通用诊室示意图
住院部 四、五、六、九层为标准病房,超过半数的病房有朝南的采光布局。病房根据与手术部门的联系被布置为三个标准住院楼。北侧设两个塔楼,每层包含两个护理单元以及80张病床,其中有两间单人病房。方案严格区分公共电梯、员工电梯、洁净电梯、污物电梯,以实现洁污分流,并提高运营效率,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南侧结合儿科门诊和产科手术区域设置妇儿及内科住院楼。
病房研究
室内空间@Gresham Smith
我们就病房布局做了专门研究。厕所置于走廊一侧的传统病房阻挡了医护人员的观察视野,如果置于外墙则妨碍了开窗的面积,影响自然通风采光不利于患者康复。我们在保证柱网不变的前提下,将隔墙稍稍倾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采光和视野,同时也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观察视线。标准病房为两人间,考虑到应对大规模疫情暴发等突发事件以及医院日后的扩张,我们建议设置三个床位的设备带,在日后可以方便地将两人病房改为三人病房。
病房效果图@Gresham Smith
标准层护理单元 病房区与医护人员工作区域分区设置,区分医务流线与患者流线以便于管理。护理单元采用复廊式布局,分散设置护士站,设计开敞的工作空间和较好的监护视野,让医护人员距离患者更近,并减少不必要的走动。
住院部七、八层 结合康复住院设置康复中心,为住院患者提供空中半封闭康复活动的空间,并设有屋顶花园和餐饮咖啡设施。
多功能LED 屏示意图
顶层 顶层为贵宾住院部,全部采用单人病房设计,结合先进设备,可以在病房内设置多媒体互动墙面,方便交流,能够实现远程医疗,同时给患者更多控制房间音乐、电视、灯光的自主权,利于患者康复。顶层也设有设备用房、设置光伏发电板以及直升机停机坪,停机坪可直达楼下的中心手术和急诊区域。
行政科研楼 在南北住院楼之间设置行政科研楼,设专用出入口和员工电梯,垂直交通完全独立。首层架空,二层、三层为科研实验室。四层以上为行政、科研办公楼,加强科研与临床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外立面细节
建筑立面
为了有效避免夏季强烈日光直接照射医院窗户,建筑外立面设置了竖向遮阳系统,遮阳系统主要由穿孔金属遮阳板组成,遮阳板经过双面彩色喷涂,每个面的色彩都能有微妙的变化。当人流沿着建筑内部或外部移动时,不同的视角建筑都会以不同的面貌呈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阳光角度的变化,建筑立面的色彩也会有所变化。这种丰富的色彩变化也是对南通传统的纺织技艺的隐喻和致敬。
屋顶花园@Gresham Smith
空中步道 项目充分利用作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在常见的屋顶花园之外更设置了几何形的空中运动步道。三层的空中步道主要环绕中庭与下沉广场布置,主要为医院员工服务,使得医护人员在紧张工作的间歇时,能方便地运动身心,保持健康。屋顶层的空中步道贯穿了全部的绿化屋面,串联了各个绿化花园,为康复区的患者提供了便捷的运动小道和舒适宜人的康复环境。
编辑:王小昭
医院建设 如何省钱
资讯
建筑视界
“中国医院建设奖”获奖案例
案例
聚焦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