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效与人性化为导向的老年护理单元设计探索
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老年专科医院在我国各地不断涌现。其中,护理单元作为老年患者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承担着医疗、护理、康复等重要功能。本文通过分析老年医护单元的特点,总结适合老年医院的护理单元设计模式,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文/孙博怡 明玉洁(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研究背景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首先,老年人作为需要特殊关照的群体,面临着更多身体机能衰退带来的健康问题,对专业老年医院的需求日益增高。现阶段我国老年护理等级分为介助型、介护型、非自理型三种。大部分的介助型和介护型老年人通常患有慢性疾病,这导致老年人住院周期长、康复需求高。而且,老年人常遇突发情况和综合病症,对被照护的效率与水平都有着更高要求。
第二,医护人员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群体,同样需要受到关注。随着医疗人性化水平的提高,护理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图1),总体来说是从小组护理模式向责任护理模式发展。这对护理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在加大。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就非常有研究的必要。
因此,老年护理单元的设计探索,有着更特殊的要求和更广泛的意义。
图1:护理模式的改变
然而,在国内许多老年医院的设计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实际医疗运行效率低下,医务工作者工作繁重,护理条件随之降低;另一方面医疗行业传统理念仍然是过多注重疾病的医治,而不注重医疗环境人性化的塑造(图2)。通过实践研究发现,现阶段老年护理单元设计,在注重提高效率的同时,要兼顾人性化,后文将展开讨论。
图2:医疗理念的改变
2.老年护理单元的平面模式与功能特征
早期的医院是南丁格尔女士提出的开放式护理单元,为了照顾大多数患者,不设独立封闭的病室,由大量的病床和简单会诊区域构成(图3)。现代养老建筑的雏形可追溯到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济贫院”,直到西欧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得到了真正发展。而在我国医院发展的历程中,单廊式和复廊式护理单元一度最为常见(图4)。
图3:南丁格尔开放式护理单元
图4:单廊式和复廊式护理单元平面
在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国内医院设计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平面形态(图5)。但是由于我国对病房采光有着严苛的要求,护理模式也相对固定。单廊式、工字型平面比较常见,其他形式相对较少,护理楼平面组合比较单一,形体也缺乏特色。
图5:不同的护理单元平面形式
现代护理单元的核心对象是由医护工作人员和患者构成,通常可分为五大功能区:病房区、护士工作区、医疗工作区、公共区和污物处理区,五大功能还可进一步细分。同时,若以路易斯·康所提出的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理论探讨。患者与医护人员所使用的服务空间是不同的,下图是分别从患者和医护视角的分析(图6)。设计中要因空间所服务的对象而异,着重思考医护和老年患者所关注的异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图6:患者和医护视角的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
老年护理单元的设计特点
1.效率因素
提高照护效率是医疗护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护理单元平面布局合理。从定量上分析,医护单元的面积在实践中往往受规范限制,设计要不断探索优化,对于老年医院,要尽可能地争取有效使用面积。从定性上分析,核心问题是要尽量减少工作点之间的距离,比如护士站到病房,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同时要注重医疗流程的合理性。
①空间结构
实践中我们发现,老年医院的单护理单元床位数可以在28~35床之间,远少于《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建议的40~50张(《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GB 51039-2014 3.2.1 )。老年医院病床数较少,可保证床均面积在10㎡以上(床均面积:指单元病房建筑面积/病床数),患者可以得到较多的照护空间和活动空间。每层宜设置2~3个护理单元,这样公共交通设施和医疗设施可以合用,提高出房率并降低运行成本。夜间或者遇到突发情况时,医护人员可以同层相互支援。
我们探索了更多的老年医院护理单元的排布模式,如广州老年医院(阶段一)设计中采用了单复廊分离的平面形式,(图7)结合当下疫情的特点,分区分通道,流线不交叉。顺应场地特征,两个单元相互组合形成夹角,两边的医护工作区集中在中部,便于管理和互助。(图8)护士站位于各单元平面中间位置,更便于照护。
图7:广州老年医院(阶段一):单复廊医患分离式护理单元平面
图8:广州老年医院(阶段一):受场地条件影响的病房楼平面形态
在北京老年医院的设计中,则采用了十字形双廊的模式(图9),将开敞式护士站等医护空间置于中间,保证护士站与床位的最大距离控制在28米以内,有效提高效率。4个护理单元形成十字形排布,每个护理单元采用较少的28床,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图9:北京老年医院
图左:十字形双廊式护理单元平面 图右:单个护理单元护士站位置及28米服务半径
②病房平面
病房的平面设计,同样要注重效率因素。卫生间是老人易摔倒的高危地带,需要护理人员更快速地到达,对发生意外的老人进行救治,所以卫生间的位置至关重要。比如广州老年医院项目中,项目地处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靠外墙设计虽然便于通风,但是因为距离护士站较远,当患者发生危险时,无法快速到达。所以,卫生间靠走廊较为常见,便于老年人的救助,但是这种形式要特别注重护士观察视线,避免遮挡(图10)。
图10:图左:卫生间靠外墙设计 图右:广州老年医院(阶段一):卫生间靠走廊
2.人性化因素
①注重收容和拓展
老年患者疾病普慢性病较多,统计显示,老年医院平均住院日远超过综合医院,周期多在15日以上。住院周期长,需要医院具有长期收治能力。而长期收治也带来了更多需求,所以医院也需要拓展更多匹配日常生活的空间和服务。
新加坡黄廷芳医院的病房楼,通过形体转折,使外墙面积加大。床位之间呈角度摆放,使得每个病床区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空间,并保证了每个床位都有独立的窗户(图11)。北京老年医院病房单元的病床采用了放射式布局,结合八角形的外墙,同样达到了一床一窗;并且房间面宽增大到6.6米,病床面积也达到了床均15平方米,病房内宽敞舒适(图12)。
图11:新加坡黄廷芳医院:“一床一窗病房平面设计
图12:北京老年医院:“一床一窗病房平面设计
广州老年医院项目更注重配套设施的设置,如家庭陪护套间、安宁病房等(图13)。在护理单元间利用平面的转折空间,设置了共享起居室(图14)。借鉴台湾桃园长庚医院,提供餐饮、休闲、图书阅览等服务。在医院送餐到病床的服务上增加了更多选择,以日常关怀促进心理疗愈,逐步辅助老年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图15)。
图13:台湾长庚老年医院:安宁病房 图14:台湾长庚老年医院:共享起居室
图15:广州老年医院(阶段一):共享起居室
②注重社交特征
住院过程中,老年患者比起其他年龄段患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更大的需求,因此设计师要更加注重交往空间的设计。在广州老年医院的设计中,电梯厅附近的转角处本来相对消极,在此处设置一个半室外的空中花园和设有落地窗的活动室,使两个护理单元之间有了过渡空间,在不影响医治及保证院感控制的前提下,增加了患者之间见面和交往的机会(图16)。项目设计中,还利用建筑的屋顶,在护理楼中设置比较集中的屋顶花园,用于患者的集中康复和户外活动(图17)。
图16:广州老年医院(阶段二):交通空间拓展为公共活动场所
图17:广州老年医院(阶段二):屋顶花园用于康复活动
③吸收居住建筑的设计细节
在环境营造上,为老年患者创造居家的生活气氛,有利于病症恢复。室内设计应避免单一白色调,可以参考住宅起居室的风格(图18)。家具设计充分利用角落空间,病房窗口旁设计休息座椅,提升病房空间的舒适度。在病房满足安全性前提下,设置阳台用于晾衣和绿植养护(图19)。同时,每个病床应注重老年患者的私密性,设软帘隔离视线。泛光照明的设置不宜在病床正上方,不利于平躺时的休息。在公共空间中添置基础的生活设施,如微波炉、开水机等。除此之外,还可单独设置多样的信仰寄托空间等。
图18:台湾长庚老年医院:室内色彩设计
图19:广州老年医院(阶段一):室外阳台设计
④适老的无障碍设计
老年医院的无障碍设计方法同样可以借鉴居住建筑,并且,老年医院无障碍设计的细节应远高于其他建筑。无障碍的医院护理生活环境,不仅能够给老年患者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活动区域,更能够减少老年人由于环境因素产生的意外,避免患者的二次受伤或者增大康复难度。如公共交通走道,最小净宽应从一般建筑规范要求的1.8米提高到2.6米,因为要多留出一个轮椅通过的空间。护理单元内各房间出入口等处的轮椅回转空间应从1.5米*1.5米提高到1.8米*1.8米,充分考虑推轮椅者的活动空间(图20)。
图20:台湾长庚老年医院:走廊尺度及扶手设计
注重公共空间人体尺度设计。例如,开敞式护士站设置高低问询台、共享空间设置高低台面,既能使老年人减少弯腰,同时可以方便乘坐轮椅的病患(图21)。
图21:图左:北京老年医院:护士站设计 图右:台湾长庚老年医院:护士站设计
老年医院设计还应注意配置便于理解的认知系统。老年人患视力障碍和文字认知障碍的比例较高,除加大文字对比度以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形体和颜色,创造有画面感的意向。如台湾长庚医院的四季标识名牌(图22)。
图22:台湾长庚老年医院的走廊及标牌设计
除基本的医疗设备外,医院应考虑为老年患者配置更多贴身服务的辅助器械化设施。如北京老年医院的“天轨系统”,能够辅助患者主动活动和康复。如自助洗澡机,不仅减轻了护理工作量,独立的空间也保留了对老人的尊重(图23)。
图23:北京老年医院:天轨系统
向居住建筑学习家具的设计,如家具圆弧倒角避免老人碰撞;室内采用防滑地板,马桶和淋浴室设置防滑护栏;卫生间增设呼叫按钮;楼梯踏面加宽、高度降低等(图24)。
图24:台湾长庚老年医院:卫生间及公共浴室设计
未来老年护理单元发展趋势
1.医疗旅游
近年来,医疗旅游的兴起使患者在异地游览的同时,能够享受健康管家服务,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达到身心疗愈的目的。患者通常自己挑选心仪的游览区旅游观光,再到当地一家大医院登记住院。这种方式不仅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加快康复,并且可以推动当地健康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2.酒店式疗养
酒店模式意在给老年病患者以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全程医务人员陪护、治疗,能够彻底解决家属陪护、看病不便的问题。未来的老年医院可以通过向酒店学习管理和服务,改善医院的公众形象。
3.家庭式疗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病房的家庭化、私密性逐渐提高,因此,较少病房的护理单元未来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数据表示,通过减少护理病床、提高护理质量,可以缩短住院期限、提高床位周转率,创造效益(图25)。
图25:圣卡洛鲁斯之家
4.社区化疗养
国外许多老年患者(慢性病、多发病、难以治愈病等)不愿住院治疗,而希望医生服务到家,以避免住院所带来的精神压力。未来的病房服务应向家庭渗透,即医疗家庭化、社区化(图26)。
图26:日本“森之家”
编辑:侯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