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深耕:重庆大学医养建筑设计教育的历史与未来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教育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创办于四川的省立重庆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三年级开始分专业方向教育时开办的建筑组,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建筑系,是我国国立大学中第四个设立的建筑系。在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和川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四个建筑系科合并组成了重庆土木建筑学院(1954年改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下文简称“重建工”)建筑系,是中国建筑学专业最负盛名的“老八校”之一。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教育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创办于四川的省立重庆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三年级开始分专业方向教育时开办的建筑组,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建筑系,是我国国立大学中第四个设立的建筑系。在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和川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四个建筑系科合并组成了重庆土木建筑学院(1954年改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下文简称“重建工”)建筑系,是中国建筑学专业最负盛名的“老八校”之一。之后几经迭代,2000年新重庆大学组建后成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经过80余年的发展,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体系完整、学科特色鲜明、培养质量突出,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培养体系,以注重多学科交叉、强化设计能力为基础,培养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为目标,建立了多元整合、地域特色突出的“2+2+1”特色化本科教学体系,是我国整体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的建筑学院之一。
雷春浓教授 20 世界 60 年代的本科作业
医养建筑设计教育历史悠久
作为国内大学中最早开办建筑学专业教育并开设医疗建筑设计课程的建筑类院校之一,重庆大学建筑系教师中有不少人是我国最早研究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的专家。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在校任教、十年动乱结束后又返校担任过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的唐璞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唐璞先生是中央大学建筑系 1934届毕业生,1934年在当时的中国建筑学会会刊《中国建筑》杂志第二卷第四期上发表了《普通医院设计》,是目前可考的我国现代医疗建筑设计最早和最系统的专业论文。
自20世纪50年代初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校伊始,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就开设了医院建筑设计选修课程,教师有唐璞、黄忠恕等人,他们没有将教学局限在课堂内,而是积极带领年轻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与工程实践,为医疗建筑设计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到20世纪60年代,医院建筑设计成为了重建工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和毕业设计选题之一,培养了后来在我国医疗建筑设计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的罗运湖、雷春浓、李必瑜等学生,而大量重建工建筑系的毕业生在实践一线完成的医疗建筑设计作品更是无法统计。
国家恢复高考以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将“医院建筑设计”列入教学计划,20世纪80年代中期再次将其列为建筑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必修课程,2007年以后,随着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教育思想、教学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医疗建筑设计不再是必修课程,成为高年级选修课与毕业设计选题方向。
本科 1986 级三年级课程设计(1989 年,学生 :杨一丁,指导老师 :罗运湖)
在研究生教育领域,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和学位制度的建立,一批正值壮年的教师如罗运湖、雷春浓、李必瑜等陆续成为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大批医疗建筑领域的新生代教学、研究与设计力量,其中不少人毕业后进入各院校的建筑系任教,直接传承了重建工医疗建筑设计研究的衣钵,包括后来曾担任广东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董黎、现任重庆大学建筑系副主任王琦等人,持续在医疗建筑教育和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罗运湖教授还利用与国际建协公共健康学组(UIA-PHG)及国际医疗建筑设计界的知名专家——比利时鲁汶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的 JAN.DELRUE 教 授 的 学 术 联 系,由学院派出了两位年轻教师陈雨茁、李郁葱赴鲁汶大学学习,学成归来后为我院的医疗建筑设计教学带来了国际化的新风。
从细分和最新的医养结合建筑设计研究领域来看,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也是国内最早关注到新时代养老建筑及医养结合领域发展趋势的建筑教育机构之一。1990年代初,王琦就在罗运湖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银发世界之建筑景观》的硕士论文,而龙灏教授 1999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就是“市级生命养护中心(Life Care Center)规划与建筑设计”。之后更是持续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2018答辩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CCRC”持续照护型养老社区医疗康复空间配置与设计研究》显示团队已开始在医养结合建筑中医疗功能空间的综合效率问题方面有成果产出,体现了重庆大学医疗建筑教学与研究团队在医养建筑设计领域的学术敏感性和领先性。
本科2002级三年级课程设计(2005年,学生 :周鸽,指导老师 :龙灏)
从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来看,改革开放以后,重庆大学医疗建筑设计教学团队几代人在罗运湖教授引领下,完成教学、研究任务之余也承担了不少有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综合医院工程设计,项目实施完成后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建筑设计奖并广受社会好评,传承了重庆大学医疗建筑设计教育紧密结合实践、理论结合实际、踏实进取创新的传统精神。
进入新世纪以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组建了医疗与住居建筑研究所,领军人物是现任建筑系主任龙灏教授。团队除承担相关建筑类型的本科教学任务、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外,还在当代医疗建筑设计、医养结合型住区的研究与实践领域进行探索,龙灏教授在国内首先关注并在最近十余年深入研究了综合医院的建筑综合效率问题,其中对医院建筑垂直交通体系及数量配置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建筑学报》等专业权威期刊并被编入了被誉为“建筑设计界天书”的新版《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的“医疗建筑”分册中,为提升我国医院建筑设计水平做出了显著贡献,同时也是对我院数十年医疗建筑教学与研究的最好传承。
重庆大学医疗建筑设计团队实践项目
重庆大学在医疗建筑设计教育领域的成就与影响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罗运湖教授是国内医疗建筑设计领域最知名的专家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毕业留校任教以来长期致力于医疗建筑设计研究、教学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大量的医疗建筑设计人才,20世纪80 年代起就是我国建设部三大医疗建筑专家之一。罗先生在教学中讲求严谨性与科学性,在实践中努力贯彻研究的成果,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笔耕不辍,与国际一流专家保持紧密联系,主动吸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医疗建筑独特的认知体系和理论框架,并在晚年集其一生的经验与思考,编著出版了《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一书,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建筑教育界唯一的一本面向“医院的建筑设计”的教科书,在各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中被广泛认同,在生产实践中也被看作是重要的参考资料,成为指导当代医疗建筑设计教育和实践的重要著作。
罗运湖教授思维敏锐、眼光开阔、紧跟时代,在我国最早指导研究生开展了山地医院建筑、银发养老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很多都引领和开拓了我国医疗建筑研究的新领域,同时,罗老师还不吝扶持新人,不仅邀请年轻同事参与其著作的修编工作,还亲笔致函国内学术会议组织者推荐新人前往出席发言,使我院的医疗建筑设计教育与研究事业得以代代相传。
在罗运湖教授的影响下,学院教师队伍中除了他本人的学生以外还不断涌现出其他对医疗建筑设计感兴趣的教师,大家组成教学小组,研究设计理论、讨论教学目标、拟定教案以及编写内部教材,在建筑学的教学中持续开展和推进了医疗建筑教育。加之罗运湖教授长期带领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同时作为专家为学校设计院提供技术支持,使得团队的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并完成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奠定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国内医疗建筑设计教育领域的地位。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封面
当代建筑教育中的医养建筑设计教育思考与策略
当代建筑教育思想正从单纯通过建筑类型化设计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转变为通过多种手段训练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正持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由“类型教学”向“研究教学”的转变,突出精英教育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正努力探索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背景下的知识获取与更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突出当代教育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正克服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实现由“单一知识”向“复合知识”的转变,突出综合教育特色。
在此背景下,由于医疗建筑设计具有“先功能后形态、先工艺后空间”的特点,其建筑功能较为复杂,流线组织困难,形象受功能制约严重,设计创意余地较小,与大多数建筑学子在学习阶段习惯于从空间与形态出发的设计思维有一定距离,因此影响到教学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时,由于医疗建筑专业性、研究性、综合性很强,教学更离不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研究积累,随着专业培养计划的“根本性思路”调整,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目前不再将各类建筑明确以“类型化”的方式列入教学计划,而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每年由教学组自行决定建筑设计课程的所依托的具体建筑类型,医疗建筑不再作为主角,退出了本科3年级的必修课教学舞台,但并不回避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选择适度规模与功能要求的医疗建筑课题。因此就策略而言,在目前实施的培养体系中,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专业主要是利用医疗建筑研究性、综合性强的特点,主要让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及硕士、博士培养阶段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中,医养建筑设计类的题目从来没有缺席过。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的教师基于自身研究特长带学生完成以医疗建筑为选题的毕业设计外,自2013年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全国首次倡导并实施了“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模式,试图打破传统的建筑行业各专业(包括结构、水电空调通风等)在本科培养阶段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敌视”的藩篱。
本科 2013 级毕业设计(2018 年)(学生 :吉恒纬,指导教师 :王琦)
5年来,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大部分选题为综合医院设计课题,包括龙灏教授在内的院医疗建筑教学研究团队为此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除基本的理论教学和设计指导以外,还带领学生深入医院建筑内部,讲解设计理念与功能布局、设备设施配置的关系,帮助各专业学生互相了解、加深理解。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对建筑设计本身进行研究,最终还要与其他各专业配合,将自己的设计深化到接近施工图阶段,最后聘请的毕业答辩委员会全部由来自设计单位的一线资深专家组成,可谓“高度实战化”的毕业设计训练。
这种毕业设计培养方法已成为学院近年来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一抹亮色,得到了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高度称赞,客观上培养了参加该联合设计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对医疗建筑设计有了更深、更高的理解与领悟,其中不少学生在短短几年中已经成为设计单位医疗建筑设计的骨干力量,或是在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时以医养建筑作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健康、养老类建筑必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当代建筑设计教育必须站在学术前沿,主动寻求跨专业合作,积极推行学科交叉,尽快为互联网健康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移动健康医疗服务等新需求研究、匹配更加合理、高效、健康和安全的空间。基于此,重庆大学医疗建筑设计研究与教学团队除了要继续深耕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研究与教学外,还将充分利用团队在医疗建筑设计方向上几十年积累的教学科研与实践优势,开展针对各类养老建筑、适老化建筑改造和医养结合建筑等类型的建筑设计问题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为我国的医养建筑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设计、研究等各类人才。
编辑:马志晖
薪火相传
印记
新建筑
建筑视界
资讯
案例
聚焦
业界
亚明谈设计